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一、翻译
沿着那汝河堤岸,砍伐树枝。见不到夫君,内心忧急如同饥馑亟待周济。
沿着那汝河堤岸,砍伐树枝。假若见到夫君,希望他不再远离丢下我。
鲂鱼生病尾巴变红,王室变乱情势如火。尽管王室变乱情势如火,但是父母离得很近,还是应该回来看望的。
二、字词
汝坟,汝河岸边。汝:汝河,源出河南。坟,墳,同濆,岸边。《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条枚,枝为条,干为枚。《诗经· 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肄yì,新生的枝条。
惄如调饥,内心忧急如同遇到饥馑亟待周济。惄,nì,忧急。《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调饥,有饥馑亟待周济。调,调和。调,亦同周。周,调和,周济。《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靡人不周。前人将“调”解释为“朝”,将“调饥”解释为“朝饥”(早晨饥饿),欠妥。
既见君子,假若见到夫君。既,其,将,表示测度或推度。《尚书·西伯戡黎》:天既讫我殷命。
不我遐弃,倒装句,不遐弃我,不再远离丢下我。
鲂鱼赪尾,鲂鱼的尾巴变成了红色,这可能是鲂鱼因为病变而发生的颜色变化。古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表示朝纲不正常的征兆。《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卫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竀,同赪chēng,红色。衡流,横流,穿越水流。方佯,彷徉,徘徊不安。这段话可以翻译成:卫庄公使人占卜卫国及自己下一步的动向,得到的繇辞说:就像鱼生病尾巴变成了红色,在水流中游来游去,彷徨不安。有一近旁大国,打算灭掉卫国,卫国快要灭亡了。遇到危急,紧闭大门,塞紧窗洞,跳墙逃跑。此后发生的事件一一验证了繇辞的这些预言。事件中的卫庄公有种种恶行,以“鱼竀尾”喻之,说明鲂鱼赪尾应该代表朝纲紊乱导致的变乱。
王室如燬,与鲂鱼赪尾,应当表示王室面临变乱、情势十分窘迫,势如火烤。燬,烈火。春秋时卫文公名燬。将“燬”解释为“毁”,不够确切。
父母孔迩,父母离得很近。言下之意,夫君应当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若当时国都在洛阳,那么,女子所在的汝河岸边离都城也不过百里之地。“父母孔迩”也有父母年事已高、境况窘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急迫之意。
三、主旨
关于《汝坟》的主旨,前人皆持“贤妻匡夫说”。汉代卫宏《毛诗序》:“《汝坟》 ,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言此妇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宋代朱熹《诗集传》:“汝旁之国,亦先被文王之化者,故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因记其未归之时,思望之情如此,而追赋之也。”《诗三家义集疏》则杜撰出一个周南大夫之妻勉励丈夫即便生于乱世也要勉力为官以挣钱侍奉父母的故事。这些说法,皆未得诗意。清代方玉润就提出质疑:妻子希望丈夫回家,与文王教化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妻子被文王教化而后希望丈夫回家,那岂不是说妻子在没被文王教化之前不会思念其丈夫了?如此解说《诗经》,怎能不让人提出疑问呢?
其实,《汝坟》的基调是愁、盼、怨。《汝坟》写的是一个居家侍奉公婆的女子,一边在汝河岸边砍柴,一边翘首以盼自己的夫君能够乘船从汝河回来。等待是漫长的,从秋冬时节砍伐枝条,到早春时节树枝抽出了嫩条。迟迟见不到丈夫,女子的内心非常煎熬,生出许多遐想,其中,就想到等丈夫这次回来,就随丈夫一起出去,从此不离不弃。女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基于当时都城动荡不安,夫君既然为官,就应当留在都城尽职;但父母离得很近,夫君也该回家看望父母了。妻子对丈夫长年不归,有理解的一面,也有不理解的一面。这才符合人情,符合历史的真实。
这首诗有若干关键信息不能忽视,更不能误读:一是“遵彼汝坟”,表明汝河是连接妻子居家之地与丈夫供职所在都城的主要交通。二是“鲂鱼赪尾”,前人将此解释为鲂鱼过度劳累,尾巴就会变成红色。结合《左传·哀公十七年》的繇辞,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这不是劳累问题,而是君王无道、政局动荡问题。三是“王室如燬”,表明国家政局纷乱,势如火烤。四是“王室如燬”,表明女子家庭与王室有一定的关联。五是“父母孔迩”,表明女子居家之地离都城很近。六是“伐其条枚”、“惄如调饥”、“不我遐弃”、“父母孔迩”看,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回家,妻子和公婆居家生活十分窘迫。
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猜测:诗中的“君子”,也就是女子的丈夫,可能是东周都城洛阳的一个中下级官员;女子没有跟随丈夫到都城洛阳,而是在百里之外汝河岸边的家中侍奉公婆;不知是时局动荡、丈夫脱不开身还是其他原因,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家中生活十分窘迫;女子对丈夫由愁盼到埋怨,借埋怨丈夫不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对于丈夫将自己“遐弃”在家的哀怨,表达颇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