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下长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08:11:56    

张坊古战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是华北地区的古代军事设施。古战道始建于辽代,修复于明代。

张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西晋时,大将刘琨、祖狄为抗拒北方胡人石勒的进犯,就在此重兵驻防。当时帐房林立,连绵数里,故当地百姓取名帐房,后谐音为张坊。

网络素材

张坊曾是古代的宋辽边界,宋辽经常在这里打打杀杀,两军在交战中相持不下,而辽兵特别凶悍,善于骑马,宋军曹彬与辽国大将于越对垒挑战,南北列营六七里。一次,辽军与宋军又在此地交战,宋军大败于辽兵,在拒马河淹死宋军不计其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宋军就想出了用地道来做掩护的方法,这个古战道既然是宋军所修,那么具体是哪位宋将所修呢,经过史学家考证,断定是杨六郎修建的。

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战道,古战道在古镇地下四通八达、迂回曲折,通向四面城门楼,初步探测约为1500米,现已发现和修复400米。宋辽对峙时期,由于古战道具有退能守进能攻的优良军事性能,曾使幽州一带辽军专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网络素材

到了明代,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鞑子的军事堡垒,据文物专家认定,张坊古战道是北京地区发现唯一的一处军事性古战道,文物价值极高。明代的任阁老曾经修复并利用古古战道,并延长了由张坊镇至片上村任家坟段,共有2华里长,为其上坟祭祖方便,现此段大部分坍塌。

张坊古战道的正门在古镇东门内的城楼下边。城门内就进入了张坊老街。城门外不远就是涞宝路。

进了张坊东门楼左转,墙根下有一组卖糖葫芦的雕塑。

东门楼内侧的最左边是古战道的入口。

进入后右转,往右上行是登城的入口。

登上城楼后的右侧是一段城墙。

左侧是东门楼。虽然是后期的仿制品,但也重檐翘角,颇有几分气势。

东门楼的两侧是设置是各两尊仿制的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系重型铁炮,长3米,自重2吨,口径110-130毫米,在炮身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可以调整射角,射程大2-4公里。

张坊镇的通往涞宝路的老街。

从东门楼下来,迎面就是古战道的入口。下几步台阶后右转。

进入青砖砌成的古战道后继续下行,大约下降四五米,就进入了青砖砌成的战道。

古战道高2.3米,宽2米,可以并排走三个人。

古战道青砖结构,顺砌,上下错缝,顶部为立砖顺砌,边侧有流水槽,盛水缸,墙壁有灯台,顶部有通风孔。

进入古战道2-3分钟左右,战道的左侧有一间藏兵洞。这个小屋子里摆放着兵器,刀叉剑戟斧钺钩衩,成为兵器库。这些兵器便于士兵使用,所以把兵器库放在安全出口处。

继续前行,战道的右侧又有一间藏兵洞。藏兵洞里有一些泥塑,展示当年驻军的情景。

过了藏兵室,来到了休息厅。休息厅沿着战道向两侧拓宽了一些,形成凹处,在两边架上长条木板,下面用砖躲支撑,形成了兵士们的休息空间。

过了休息厅,沿着古道继续前行,是一条相对较长的通道。大约要走5分钟左右,景区在战道的墙壁上悬挂了一些古战道的发现、演进的介绍。

古战道是1991年修路时发现的,经专家考证,确认不是抗战时期的地道,而是北宋宋真宗时期(1000多年前)修建的军事性古战道,当时,这里是宋辽边界,两国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在此地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

据考证,修建战道的负责人是当时的军事将领杨延昭(杨六郎)--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儿子。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这个秘密的军事设施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走过第一组古战道介绍宣传板之后,古战道有一个稍微向左的转向。

转过弯来后又是一条直行的通道。墙壁上依然悬挂着一些古战道的介绍。

经过古战道宣传资料后,通道的左侧是一条岔道。战道考虑安全,所有的岔道全被封闭了。

沿着古战道继续前行,战道的左侧有一排下水的专用空间。

排下水的专用空间。

经过排水空间后,战道有几级台阶的提升。

上了几级台阶之后,又是一条笔直的通道。

上了几级台阶之后,又是一条笔直的通道一路前行。看似很长,实际上也就走了3分钟左右。

通道的右侧又是一条封闭的岔路。

经过岔道之后,沿着战道的方向继续。

到了战道的生活洞。

生活洞的斜对面是指挥洞。

过了指挥洞后,又是一条岔道。

岔道直行的方向是个安全通道,被封闭了。于是按照导引左转。

左转后的战道明显要陈旧一些,用砖也相对多样,顶部也不是那么整齐。

顺着通道走到尽头, 左转后的战道非常陈旧,特别是顶部依然保留了当年的痕迹。

地面是一个仿古的井盖。

下了台阶顺着战道前行。整体都是旧时的味道。

左侧有个前行的通道,通道边上摆放恭桶的古代厕所。

沿着古代厕所前行,又是一个被封闭了的通道。

古代厕所右侧的通道边是一个藏兵洞。是将士巡逻站岗休息的地方。宽约2米,高3米。顶部的弧形砖是一次性烧制完成的,形状里粗外窄顺砌在一起非常牢固,制造这种弧形砖的技术现已失传。藏兵洞里还设有火炕,显示了古代军队的等级划分,军官睡炕,士兵到地铺。


前行右侧又是一个类似指挥室的洞子,里面泥塑着一个士兵再向两位将军禀报军情的场景。

过了这个指挥室,继续前行。

在前方拐弯的地方,是个地下水井。

外面用栅栏进行围挡,以避免掉入井中。

过了水井,迎面是大厅。

大厅内是张坊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厅内有一块巨石,巨石上面刻着“不要忘记辽古”。这里就到了古战道的尽头,已经来到了镇中心的镇楼。

顺着楼梯上到地面一层大厅。

大厅内摆放着古城原貌的模型以及布局图。

二层供奉着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二层到三层之间的斗拱

三层顶部的彩绘和宫灯。

三层顶部的宫灯。

三层顶部的彩绘,全是与杨家将抗辽的有关故事。

通过楼道的花窗,可以远望张坊老街。本来可以从镇楼直接出来,到了镇内。但镇楼门被封闭,只好原路返回东门楼的入口。

整个古战道地下的游览时间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回到东门楼,望镇内前行。

经过老街,前往镇楼。

张坊镇楼,据房山县志记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任为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井一,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地道。”

明时修建的镇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现在所看到的镇楼为依原样复建而成。

镇楼的右后方是张坊古戏楼。始建于唐代,结构独特,巧夺天工,

目前采用这种结构的戏楼全国仅有两座,另一座在南京。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顶部全部是卯唆锁链,不用钉子;其二戏台底部不是实心的,而是布满大缸,离大缸30公分的上面在放上木板,这样做的目的是起到扩音器的效果。

因为古代没有音响和高音喇叭,通过这种形式让台下的观众听得更为清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让人叹服。

戏楼左侧的一条巷子里有一座古塔。忏悔正慧大师灵塔始建于大辽天庆六年(1116年),距今已有800余年。塔为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通高6米,塔座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圆形的石雕人物,造型各具神态,形象十分逼真,体现了辽代的雕刻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塔的上部为五级密檐,每层下都有斗拱,上覆筒瓦,并雕有狮子头。塔刹上有石雕仰莲,内含宝珠。

塔身是独石雕就,因上面刻有经文,又称“经幢”。塔身正面,刻着10公分见方楷书“奉为先大师特建佛顶尊胜密檐灵塔”的铭文。铭文下面的浮雕为双假门,上下两端刻有云朵。从正面向左两面刻有“陀罗尼经”。其他六面由左向右的铭文记述了大辽国燕京林禅寺忏悔正慧大师的经过,题为“大辽国燕京永泰寺崇禄寺大夫忏悔正慧大师遗行塔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