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好的地方,就是村民淳朴,风气纯正,一户有难全生产队帮忙,团结互助。比如我们这里修盖农村房子,很好体现一家有事,全生产队社员都会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一家建盖农房,大家都主动踊跃帮忙。生产队农村建房一般是安排在过完年的正月初三以后,此时雨水少,而且春节一般放假10-20天,会尽可能减少对生产队出工的影响。当一家人由于人口增加房子不够,或者在住的房子破旧需要重新建盖时,主人家会提前通报生产队长和相关人员提前做好准备。泥瓦匠带人和泥、制坯、烧砖瓦;竹篾匠编制竹萝、撮箕,砍伐藤条晒干用于加固墙体时用;石匠带人开山取石,准备房屋石基用的石料;木匠带人锯出梁、柱子、楼板、椽子等木料,并提前组装好大梁;铁匠烧炉打铁,制造链子和钉子等铁器。
在选定的开工日子,帮工的人们早早就到了。天刚亮,就开始挖地基,接着下石脚。中午吃饭由房东家提供,一部分妇女帮忙煮饭和烧水,做好后勤服务。午时杀大红公鸡,燃鞭炮,祭祀起梁。
平地完成后,接下来就可以挖土舂墙。舂墙的泥土用高岭土或者粘土,一般使用两块为一副的墙板反复将泥土舂紧夯实,每舂到半板高时,放入藤条起到加固作用。由经验丰富的泥瓦匠指导,两到三副墙板一起舂,舂墙时只需要六至八人左右,两层的楼房需要要干大约十来天。墙舂到第一层,木匠会带人支起架楼板的木头,接着继续再舂第二层。墙舂完后,木匠带人上屋顶架过梁,钉椽子、铺楼板。在过梁铺瓦,泥瓦匠负责和稀泥,稀泥中会加上短稻草,以起到强固作用。
铺瓦时板瓦在下,筒瓦在上,板瓦一块搭一块,呈阶梯坡形状,让雨水能顺着流淌,防止回水。板瓦两边压在椽子,在板瓦两边上面糊上稀泥,盖上筒瓦。筒瓦接头压接头,筒瓦要严实压住板瓦两边并完全盖住椽子,屋面就基本盖好了。
房屋顶端的脊梁上,用稀泥的板瓦盖住板瓦,板瓦一块接一块压住接头,房屋的一条屋脊就起来了。远看飞檐像龙头,屋脊像龙身。
形如龙头起飞的飞檐翘角,是房屋的灵魂。房屋的坐落走向和飞檐朝向,既要考虑采光,还要兼顾与相邻的房屋、山水、树木、道路等周围环境相协调。飞檐翘角的制作由木匠师傅亲自牵头,木匠和泥瓦匠师傅共同操作。先用椽子搭建起飞檐翘角的架构,再使用板瓦、筒瓦和翘角瓦,制作出屋檐上翘,形成对称有灵气的一对飞檐翘角,一栋房屋就这样拔地建起来了。房屋内墙涂抹上白石灰,地面铺上由熟石灰、河沙、粘土搅拌的“三合土”,屋内显得干净又亮堂。木匠装上门窗,房屋宣告建成。房东在选定的良辰吉日里,鞭炮一响后,搬家住进新房。
房主只需补偿由于建房耽误受影响在生产队未出工的人,只需拨付几十个工的工分,给被耽误的人,主要是舂墙等出工多的人。放假休息日不影响生产队出工来帮助建房的人,一般就都视互相帮忙而已,这样就不会对建房的人家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
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农村开始建盖砖混或框架结构的房屋,就采取承包给专门的建筑施工队建盖施工,热闹的建房过程就逐步消失了。
新房搬家时,房东会邀请所有参与帮过忙的人,到新家吃一顿农村的“八大碗饭”。饭后大家手拉手围成圈,跳起彝族左脚舞,尽情狂欢到深夜。这样热热闹闹的歌舞欢跳场面,能让人充分消除一年以来的劳作疲惫,更是能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