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由来
/
WU TAI SHAN
黛螺顶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
无论你来五台山玩几天,黛螺顶都是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因在其上供奉有五方文殊,集五台之大成,到访黛螺顶便可省去亲自大朝台的辛苦。相传乾隆皇帝常来五台山求拜,但是由于古时路况不佳,大朝台的心愿迟迟未能完成,便向主持求助可否助他完成朝台心愿。一个不出名的小和尚灵机一动,提出在黛螺顶这块宝地修建五方文殊像——朝黛螺顶相当于朝五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他在菩萨顶歇宿时,眺望到对面秀逸的黛螺顶“青翠扑入眉宇”。黛螺顶的美丽,引起了这位帝王的愉悦。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1786) 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1811)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
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的十大黄庙、五大禅处之一,寺内存有五台山十大奇观之“开花现佛”。始建于唐代,初名为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此名。
罗睺寺,是山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帝敕建,历史上起着凝聚、促进西北边陲多民族团结的作用。“千手观音像”位于罗侯寺的主殿天王殿,安坐在金刚台莲花宝座上,由俄罗斯珍贵椴木雕制。佛像高约6.6米,重达两吨。观音像全身贴金,闪闪发光,慈眉善目,胸前双手合十。该像由美籍爱国华侨齐茂椿先生出资、浙江民间艺人陈伟阳等人历时半年精雕而成。
该寺最为引人的原因,除去院内有一对唐代石狮外,还由于寺内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图案上,塑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4尊佛像端坐于内,8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过江也随之旋转起来。在五台山诸寺庙中,这个独创十分引人,是寺内一宗奇观。多少年来蒙族人朝圣,佛教徒喇嘛宗僧人进香,都以见佛为荣。为要见佛,就要到寺中礼拜佛像,随着莲花展开,阿弥陀佛随之亮相。
罗睺寺创建于清康四十四年(1705年),至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但它却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寺内殿宇庄严,花木茂盛,虽居闹市之中,却十分幽静、整洁。
广宗寺
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以前寺院顶部铺满了铜瓦,可惜在以前都被当地村民扒下来当废品卖了,但这依旧不能掩盖这座古寺的美。
寺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名列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在明朝历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佑樘似可算是较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斥逐奸妄,起用正直练达之士,且屡禁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兴”之称。
弘治中后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灵山显迹,很想在高高的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专用于为民祈福。他恐东台山高风猛,还特颁旨意,大佛殿要用铜瓦铜脊,以保证沉稳坚固,不被山风刮倒。
大雄宝殿内佛坛上立有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据传,这里的佛像是由印度高僧仔细装藏后,不远万里运来五台山的。
在广宗寺铜瓦殿正前内额,高悬着一块清圣祖(1654-1722)康熙皇帝手书“云嵋”两字的御匾。说起这块御匾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康熙皇帝的父亲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抛弃帝尊之位,跑来五台山来出家了。
康熙皇帝长大成人后,十分牵挂父亲的下落,很想找到他,至少也要再见上一面。康熙十六年(1677),他初上五台山寻找父亲,曾到过广宗寺,还留下了一块御碑,此碑今日还竖在广宗寺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年之内,他先后两次登五台寻父,第二次是九月上的山,当他走进广宗寺时,只见一个身穿旧纳衣的老和尚正在打扫院子,就上前询问:“请问师父,您上下怎么称呼呀?”老和尚冷冷地说了句:“八叉。”继续低头扫地。康熙皇帝想,这个法号倒是挺少见的,也没再细想,就进大殿拜佛去了。
当他朝佛像叩拜的时候,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个父字麽?赶紧跑出大殿去寻自己的老子,可哪里还有那老和尚的影子!此时,天空中忽然出现两朵长云,状若愁眉,康熙皇帝一见,长叹一声,嘱拿笔来,当即写下“云嵋”两字,表达了他此时愁眉不解的心绪。
佛光寺
如果你对木建感兴趣,那么这座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古寺,你必须要来一睹真容。佛光寺东大殿始建于唐朝,是中国现存排名第三早(公元857)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的发现也是一则佳话,日本的建筑学家曾断言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质建筑,梁思成不相信,经过五年努力,终于找到了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的木结构到访的游客无人不称奇,“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这种风格在宋朝之后是找不到的,殿内的唐代彩塑、壁画、题记,让这座古寺更加充满传奇色彩,有“亚洲佛光”之美誉。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
唐元和、长庆年间,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东大殿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宁公遇坐像,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袖手趺坐,风韵高雅,情态虔诚。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愿诚和尚,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
梵仙山
如果你了解五台山,可能会听说过山上有许多狐仙的神秘传说。如果你选择徒步登台,尤其是在梵仙山此地,会经常有狐狸的出没。在山顶还供奉着整个五台山唯一一座狐仙庙,据当地人说求姻缘很灵。
梵仙山,位于大白塔之南,孤高独立,草木茂盛,海拔1842米。沿着弯弯曲曲的人行小道,登上山顶,一座寺庙凸现眼前,寺额大书“灵应寺”,却是一座大仙庙。此庙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始建于宋代,明代曾于重修,现存清代建筑,红墙黄瓦,与佛教寺庙别无二致,但殿内塑像却与众不同,一层石洞供佛像16尊,上层却供老仙5尊,传说是得道成仙的千年狐狸。
梵仙山,又名饭仙山。饭仙二字据说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观音殿供有送子观音和善财童子、龙女,还有石刻带箭文殊一尊。南天门的庙门右侧有个角门,称南天门。据说这时戌天相接,一进南天门就算进了天界。南天门外平坦宽阔,地高风大,每年正月初二,黄庙僧人和蒙藏朝山拜佛者都举行一次“放绿马”活动。就是将纸染成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剪成4厘米的小纸,刻上马驮之宝的图案,然后站在南天门外,向空中抛洒。五张都飞起来,意味着福气上升,时来运转。五张纸都飞不起来,意味着灾难临头,时运不济。凡全飞起来者,都必须给“大仙”放喜钱。但是由于这里地势高,风力大,多数“绿马”都会腾空而起。因此,人们常说“梵仙山放绿马,时来运转,吉星高照”。这是一种迷信活动,过去本地群众及香客游人成千上万聚集一起“放绿马”,求好运。新中国建立后,偶尔也有人来此“放绿马”,纯为消遣玩耍。梵仙山现有和尚居住,旅游者登至峰顶可观赏台怀全景,北望菩萨顶,南眺南山寺;与登临灵鹫峰,黛螺顶又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