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历史(伊斯兰教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10:50:21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美国现有穆斯林1000万人,是1970年的10倍。随着中东移民的流入,欧洲大陆现有穆斯林1200万人至1500万人。法国穆斯林从1945年的数千人增长到现在的500万人,几乎占法国总人口的10%,清真寺有3000多个。英国有300多万穆斯林,清真寺有2000个左右。德国有400万穆斯林,二战前清真寺还不到10个,现在已超过200个。伊斯兰教的世界性组织有世界伊斯兰大会、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和穆斯林联盟等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Muslim

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12亿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为19.6%,有57个伊斯兰国家,其中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创兴历史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廷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

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廷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廷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1258)时期。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材辈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穆尔太齐赖派得到很大发展,在马蒙统治时期其学说被奉为国教。艾什尔里派教义逐渐发展成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成为塞尔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继之而来的是十字军东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灭亡。(750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13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素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廷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制。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人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

伊斯兰教,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回教等。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约有16亿人口(2018年),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的23.4%。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一些国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半岛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逐水草而居,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当时阿拉伯人崇拜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行,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道。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阿拉伯地区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人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反映。穆罕默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他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他受一神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真主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真主;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真主,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真主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仇杀,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派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麦地那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等其他部落达成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他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社群”)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领导集团。

穆罕默德以真主“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确立了以信奉独一真主为核心的“六大信仰”;规定了穆斯林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真主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沉重打击了麦加贵族。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向他们传播伊斯兰教义。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穆斯林军队,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神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为清真寺。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在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真主“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传播与发展

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士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3世纪中期随着外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

浅析伊斯兰教的起源、发展与传播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著名的宗教,几乎在各个国家中都有信徒,而它具备着一定的独特性,与一些传统的宗教,比如“看破红尘”的宗教思想,就有着很大区别。

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初期,在时间角度来看,它的形成并不是很早。但从影响力这方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泛。

伊斯兰教在世界广泛传播,主要传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后面也涉及了西欧和北美等地。它的信徒有很多,甚至占据了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种宗教的产生和传播,对阿拉伯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即使在当下,伊斯兰教也依然在国际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阿拉伯半岛位置和气候都很独特,它是宗教的起源之地。这片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也比较充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这里的土地质量坚硬,气候也比较干旱,也是最干燥和炎热的地区之一。在公元5世纪,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都是靠着水草环境而生活的。

此阶段的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斗争已经逐渐激烈,一些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也具备着发达的农业和经济模式。而奴隶制国家,也在这里陆续建立了起来。

一些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得也要比之落后很多。拥有了资源矛盾和社会冲突后,为了争抢水源和牲畜,各大部落之间便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6世纪初期,也是阿拉伯半岛在进行关键转折的时期。曾经的氏族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社会开始形成,一些奴隶主阶级,占有了大量的优越自然资源。

为了管理自己手下的资源,奴隶主便不再屠杀战俘,而是将其变成了奴隶,开始服务于奴隶主,进行放牧和劳动等作业。

因为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的压迫,双方的冲突也更加激烈了。即使是管理阶级的人们,也开始内部分化和相互残杀,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也越加不稳定。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动乱,阿拉伯半岛已经开始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经济危机等等,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也促使了伊斯兰教的诞生。人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治,安宁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便需要一个思想的统一,让人们拥有共同的信仰。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当地的思想很混乱,它们信奉着多神教。

一直到穆罕默德提出的“信安拉是唯一神”思想后,各个阶级的信仰与社会需求找到了契合的观点。

它们信奉《古兰经》,把穆罕默德称为先知,因为《古兰经》的特殊性,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等内容,其具备着法典一样的性质。

这也使得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了一起,伊斯兰教对来世的奖励和惩罚很重视,对当下的福祸善恶也很重视,所以它是政治与信仰所结合,具有特殊性质的宗教。

伊斯兰教的时代特征

伊斯兰教具备着三个时代特征,其中一个便是指,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

教权和王权的结合,随着国家发展而更加紧密了起来,逐步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土耳其等一部分国家,大多数依然是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

这也是伊斯兰教的特殊性,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一直在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与佛教和伊斯兰教都不同,因为它是可以控制国家政治的宗教。

第二个时代特征,就是伊斯兰教是由单一的阿拉伯民族,发展成了多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能成为世界性宗教,与三个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便是这种宗教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战争和征服的手段形成的。

这种方式加快了宗教的传播,随着地域扩大,他们也跨越了欧洲,亚洲和非洲。

除此之外,统治政策也是加快伊斯兰教传播的因素。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来让民众不得不信仰宗教,这也为多民族的世界性宗教,创立了必要的条件。

在不断征服过程中,多民族文化内涵的填充,也是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他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吸引了更多非穆斯林的加入,也巩固了其对新地区的统治。

伊斯兰教所具备的第三个时代特征,就是在贝都因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里,为穆斯林赋予了强大的圣战精神。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这个阿拉伯的宗教。但是这个民族人种的定义,也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在广泛的含义上讲,这个民族人种就是在半岛上生活的所有居民。

可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个民族人种所指的就是贝都因人,因为它们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主要居民。

这是一个把荣誉看成高于一切的民族,而这种思想观念,也融进了伊斯兰教的经典中,使其增加了凝聚性。

不过这种精神,也是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水火不容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也是造成伊斯兰国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的历史原因之一。

它对中东地区的局势,以及当下世界关系的局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的先知虽然开创了这个宗教,可先知并不是让其繁荣昌盛起来的人。

在历经多年的融合演变,以及对各地区统治政权的控制,随着公元611年倭马亚王朝的建立,才让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

伊斯兰教的发展影响

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内战和争夺权力的事件。一个统一的宗教,逐渐分裂成了若干宗教,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论体系。

“侯赛因被害事件”促使了十叶派的形成,也出现了逊尼派和苏菲派等等。统一的伊斯兰教,变成了有诸多信仰的宗教。

十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非常激烈,它们经常进行争斗。而这种行为,也对中东各国的发展,社会的安宁稳定,都产生了消极不利的影响。

只不过对于伊斯兰教的发展理论来说,这是一个完善健全的过程。各大组织为了吸纳更多的信仰者,便开始了不同书籍的创作,还多次展开了宗教性理论。

众多学科的出现,也建立了伊斯兰教法,并且在此基础上,穆斯林在政治,经济,家庭,社会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都得到了约束。

完整的宗教理论形成,也为世界性宗教奠定了基础。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后,伊斯兰教在倭马亚王朝时期,不断地扩张吸取了其他势力的文化,使其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健全。

根据资料统计,在1987年的时候,世界各国中该宗教信仰者达到9.2亿多人,而且还在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从伊斯兰教产生开始,它们就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时期,宗教复兴的浪潮,也促使伊斯兰与社会政治生活在此融合,这在当代的国际格局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979年间,伊朗伊斯兰革命组织,发起了政治运动的高潮。从南非到北非地区,几乎都有政治伊斯兰组织在活动,它们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并且逐渐掌握了政权。

这种事件的发生,也影响了世纪文明的发展。在掌握了国家后,如何进行治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两伊战争也爆发了。

伊斯兰革命

等到战争结束,政治伊斯兰组织便开始调整,改变政策,社会治理方案以及经济发展模式。

它们不再宣传伊斯兰革命,和周边国家及西方也开始缓和。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直到今天,政治伊斯兰组织,还是比较激进的。

政治伊斯兰对各国政治局势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在协调伊斯兰教和现代社会化的关系,挖掘出有益的价值,保留自己的宗教民主性,也逐渐走上了一条自我突破革新的道路。

简单来说,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都与国家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新思想新文化,也给社会变革带来了很大的活力。

论及伊斯兰教对世界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除了思想和文化等等,一些诸如在文学作品,创作艺术等领域,也是有一些文化贡献的。

而对于世界的主要影响,还是体现在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区域。宗教的内部争斗和发展,都影响了这个民族的经济政治走向等等。

伊斯兰教虽然是一个宗教,可是他独特的政治性,也使得其产生的影响比较广泛,更贴近政治和生活。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宗教,他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给不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关文章